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7-14 11:31:37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

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,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,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,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1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始终记得,上一次的县级研讨,南海学校夏老师的话:“你要教什么,要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!” 接到教学比武的内容时,我首先翻到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,发现这个单元就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,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方法,巩固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重点。带着这个目标,我开始阅读教材,寻找资料。

《西门豹》是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。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,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。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,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,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、反对迷信的教育。细细研究,发现这篇课文,重点有两个,一是通过对话,感受西门豹语言简练精辟却一针见血的到位;二是通过对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方法之巧妙。而这两个重点殊途同归,都是为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体会人物品质和蕴含的感情。

纵观网上教案,发现存在误区,就是注重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和结果,却忽视了从语言和过程中感受“巧妙”的体会。于是针对我找到的重点,我将两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划分:

第一课时的安排为:让学生走近西门豹,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.,重点理解课文1—9自然段,从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,人烟稀少的原因的简洁对话中,感受西门豹的机智过人、有胆有识等品质。

而第二课时则安排为:理解西门豹惩治过程,体会“巧妙”,在熟读基础上复述课文。

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,我设计如下:通过后“魏王”曹操的遗言导入,引起学生兴趣,引出西门豹介绍,然后进入课文学习。通过小组合作,寻找四次对话中西门豹获得的讯息,从而产生对西门豹人物形象的认识,从第九段中西门豹的“一语双关”中初步体会他的机智过人和深谋远虑等。从整节课来看,教学任务只能算是大概完成,因为时间上的分配不均,导致了时间匆促而草草收尾,此为最大败笔。

后来听取了同年级三位平行班同仁的相同课型,细细反思,找出自己最大的几处不足:

一、时间分配欠考虑,可见课堂驾驭能力不足。导入和开篇,是创意的铺设,但是在检查字词时,拖沓了不少时间。三年级的学生,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教学字词,尤其是领读已经没有必要。而进入真正课文学习时,时间已经过半,造成后面的教学重点和任务不能及时完成,留下尾巴要等到下节课再重温,是最大的失败。

二、对教学重点把握后,次要目标设计的解决方法不够科学。导入后的第二步,是让学生归纳课文大意。谁知道学生卡了壳。这一次卡壳,影响了后面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,真是一个意料外的'“绊脚石”。听了别人的课堂,顿时茅塞顿开,三年级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概括是有难度的,我完全可以设计填空形式,这样学生只需填词就可以得出大意,也不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了。以后在教学中,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情,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考虑每个步骤,否则往往败于细节。

三、重要环节的四人小组合作,合作清单的设计存在不合理。 对比自己与同仁的合作单,发现设计上的明显不足。既然分配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,关于西门豹与老大爷对话的寻找可以放在前置性作业去完成,课堂上设计的合作,应该可以修改为“组内交流西门豹和老大爷对话,并探讨:‘西门豹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?’”这样,既可节约一部分时间用在理解感受上,又可以精简课堂环节,做到重点突出,还能分配一部分时间在朗读上。合作环节,未设分工,显得有点杂乱,可以感觉平时训练的不够。

四、没有注重朗读,课堂缺乏生气。因为时间上的欠妥分配,使得朗读被迫删去。虽然这部分中人物的语言平淡叙事为主,但一节没有朗读的课,总是缺乏生气和整齐的。所以课堂上,总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,教学环节之间不能做到紧紧相扣而张弛有度。

总之,这是一节失败的课。而反思自己的课堂,主次不分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。后来第二课时中,我吸取了教训,紧抓住“巧妙”二字去学文,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和品质,效果还是不错的。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2

《西门豹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,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。故事情节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的,描写比较具有趣味性。因此,在教学设计时,我依据教材内容,提出了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,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合作小组,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。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,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,而且还有竞争性。

一、 熟读课文,理清文章思路。

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,把握文章主要内容。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,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。

1、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?

2、他是怎样弄清楚的这种情景发生原因的?

3、他想了一个什么妙计来解决?

4、你觉得西门豹这个计策好不好?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?5、用你积累的几个简短的四字词语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?

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通过读书,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。在用四字词语概括故事情节时,各个小组不尽相同。但是大致内容还是抓住了。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,我进行筛选和提炼,板书在黑板上,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描述故事情节。

故事情节:

(一)调查访问,了解情况,心中有数。

(二)惩治官绅 ,将计就计,教育百姓。

(三)兴修水利,提倡科学,农业丰收。

在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后,再引导学生来细细品味故事的精彩片段,感受西门豹的聪明才智,就很轻松自如了。

二、抓住重点对话,品味精彩片段。

课文几乎是以人物对话形式把故事讲出来的,这样使文章显得干净利落,真实可信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,我主要让学生抓住西门豹在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后说的几句话,来进行朗读体会。

(1)“这样说来,河伯还真灵啊。下一回他娶媳妇,请告诉我一声,我也去送送新娘。”

(2)“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。”

(3)“不行,这个姑娘不漂亮,河伯不会满意的。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,说我要选个漂亮的,过几天就送去。”

(4)“巫婆怎么还不回来,麻烦你去催一催吧。”

(5)“怎么还不回来,请你们去催催吧!”

(6)“好吧,再等一会。”

(7)“起来吧。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。你们都回去吧。”

学生找出这几句话后,在小组里根据自己的朗读水平和习惯反复读.读出感觉来,读出味道来,并把各自对人物的内心体会告诉大家,然后再和伙伴进行表演。学生在彼此的表演中,体会出了河伯娶媳妇是一种愚弄老百姓的 ……此处隐藏8676个字……答案来讲课,反而又生拉硬套地说出自己的答案,就显得自己的教学组织生硬了些。比如: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官绅们吓得怎样?一个学生说,吓得魂不附体。"魂不附体"这个词多形象,可是我非说,"是啊,吓死了",奇怪地完成了教学。所以,教学必须要跟随学生的思想来组织教学,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、灵活。

三、课本剧如何演更有效

在讲《西门豹》这篇课文时,我们反复研读教学流程,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,我对教学语言也进行反复的思考,每个教学环节、教学效果都进行了精心地备课。但作为一个新教师,在教学上还缺乏经验,组织教学的本事相对薄弱;还有自己对课本剧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编演,还不是很有把握,所以,在课本剧教学环节,学生显得有些乱,教学效果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。我反思,课本剧教学没有实现预期效果,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。

作为表演者,熟知在戏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,可是短短的两节课,不足以让学生深入的分析出这些复杂的机理,所以我认为,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、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作为台下的表演者也同样如此,他不能体会当时的情景,只认为台上表演的同学很可笑,所以也不能完全进入到自己的主角中。可见,足够时间的品悟和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我觉得,要想让课本剧的教学变得有效,靠即兴表演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,即兴表演本身就存着这许多不可预知的状况,对于这些丝毫没有表扬经验的孩子而言,这些状况在表演过程中也很难实现恰到好处的处理。所以,要想实现一个秩序化的戏剧展示,就必须要有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简单地排练,从而弥补学生对课文文意及人物性格模糊的不足。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中,学生也能够汲取养料,从而到达演戏入情入境,让课本剧更加尽善尽美。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13

《西门豹》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课文。课文写了战国时期,西门豹管理邺地时,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,惩治巫婆、官绅头子、兴修水利的事,歌颂了西门豹破除迷信,为民造福的.业绩。

上完课后感受颇多。这堂课有自我比较满意之处:教学重点能够把握,后半堂课气氛比较热烈,学生对第二段的想象丰富而合理,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。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:在讨论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妙在哪里时,费了很大的周折!这与学生的知识面,概括本事有直接的关系。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14

《西门豹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,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,西门豹巧施妙计,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,兴修水利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,刻画了一个味老百姓做好事、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,赞扬了他反对迷信、尊重科学的品质。

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顺序,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,通过调查研究,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;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;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,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。

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,展开情节,表现人物,因此,我紧紧抓住分析体会人物对话,激发学生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,从而感受人物的特点及品质。

首先,对话了解表达需要。当西门豹刚来到邺地,看到土地荒芜,民不聊生,进行调查时。请学生读“四问四答”,看看这些问答和其他课文中的问答有什么不一样?学生很快就知道,西门豹和老大爷之间的四问四答没有繁琐的叙述交代,而是干净利落,直入主题,显得真实可信。这让学生也明白为了简单明了的叙述是表达的需要,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详尽生动的叙述。

其次,对话激发学生想象

一、西门豹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,说“河伯还真灵啊。下一回他娶媳妇,请告诉我一声,我也去送送新娘”河伯这么说是什么意思?想象一下,西门豹是怎么想的呢?引导学生走入西门豹的内心世界。学生有的说:“这么说巫婆和官绅就会以为西门豹也是支持他们的,为了降低巫婆和官绅们的警惕性。”有的说:“其实他是想等到那一天好好地惩罚巫婆和官绅。”有的说:“他不想过早把自己的计划泄露出去,免得打草惊蛇。”

二、”西门豹对巫婆说:不行,这个姑娘不漂亮,河伯不会满意的,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,说我要选个漂亮的.,过几天就送去。”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,很快明白: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,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,把巫婆投入漳河,从而达到破除迷信,教育群众,惩治巫婆的目的。紧接着充分利用书本插图,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`神态、动作,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。学生仔细看图,同桌交流,有的学生说:“巫婆慌乱极了,嘴张得大大的,好像在说:‘大人饶命,大人饶命……’”有的说:“巫婆手伸得长长的,似乎想抓到一棵救命草。”……通过想象,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,将计就计,不动声色地惩治了邪恶,为老百姓报了仇,出了气。同时也让学生想象,当时的老百姓会怎么想呢?学生想象“为什么巫婆这么害怕见河伯?”“她难道回不来了吗?”“她为河伯办事,为什么要这么害怕呢?”

三、”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:‘巫婆怎么还不回来,麻烦你去催一催吧。’”这句话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语意思,就会懂得西门豹并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来,而是做样子给官绅们和围观的百姓看。提出问题:围观的群众会有怎样表现呢?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有的学生说:“啊?他们这么怕,是不是有诈?”有的学生说:“哎呀,我的孩子啊,可怜的孩子啊,你死的太冤了……”有的说:“看来巫婆是假的,太坑人了……

通过对话想象,学生很自然感悟到了一个胸有成竹、不露声色实施诚挚恶人、教育百姓、破除迷信的地方官形象。

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15

教学《西门豹》一文时,我颇为踌躇。到底该怎样教学呢?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,只做观众和听众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?教学第二段时,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──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,漳河边上热闹非凡。《法制在线》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,采访这件事,谁愿意去?学生踊跃报名。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,了解经过。分析内容时,没有逐段分析,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,组织学生讨论:

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?(人多)听到了什么?(自由想像)新娘命运如何?谁救了她?怎么救的?(出示句子,读一读,议一议,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,怎么想?后来怎么明白了?)那些害人的.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?(出示句子,读一读,演一演,议一议。在表演巫婆落水时,要求加上语言、动作。学生很有想象力,嘴里大喊着:“救命,救命!河里没有河伯,那是我骗你们的。快把我拉上来!”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,会怎样说,怎样做?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。)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?(自由交流,采访了西门豹大人,采访了新娘,新娘父母,采访老大爷,青年、官绅等等,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。)最后,你看了整个事件,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,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。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。使学生通过讨论,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是以牙还牙,将计就计,使巫婆和官绅是“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。”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。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,为百姓着想的好官。

《《西门豹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